手机:13301889869
13918071666
传真:021-50805239
现在科技和产业创新呼声很高,然后教育创新鲜有报道。就近年来工作实践,教育创新的关键是要跳出传统教育思维,主动树立跨界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才能有力解决学生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大学》为我中心培训指引思维方法和工作思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老祖宗为我们确定工作方针。 知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 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则所处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了。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本身就是境界,要想进入这个境界首先要知道“止”,有了“知止”下面的程序才得以运行。现如今的人是很难有真正的机会来认真总结自己的,想得到“知止”的难度与得到通过思考之后的“有所得”的难度是基本相同的。甚至难度更大。难就难在很难“知止的”! 我中心从“知止”入手,从学生生态环境,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利用有机原理抓学生学习等三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有得的”
具体做法如下: 1;把教育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用改变学生生态环境来转化学生问题。使他们“知止”。“龙陷浅滩受虾戏,虎落平川遭犬欺”说明生态环境改变学生生活习性的重要作用。用这句话,我们不是要戏弄或欺负他们,而是要用浅滩或平阳改变他们的习性。这里“浅滩或平阳”就是把问题严重的学生组织起来,把学生和家长隔离,目的是隔离溺爱源。四个月不见面,待学生完成反思,对自己问题有新认识才安排见面,但可以写信通信,宿舍安排指导老师和他们共同生活,把由受多个大人照顾家庭的生活状态,变成平行、地位相同、生活自理的,共同生活状态,用改变学生生活环境,使学生脱离溺爱的家庭环境,由众星捧月到独立生活,从溺爱的深水中迁移集体生活的浅水中,用生活环境改变迫使他改变自我为中心思想意识,环境制约他们不良习惯和行为,一、二个月后他们就会变,变得关心集体,关心他人;通过锻炼身体,强健体质,培养了兴趣,中心用有规律的作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不用打骂,只坚持有规律生活,用重复、重复的重复力量来改变学生性格。
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很少有改变问题学生的能力,他们对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要他们去管理问题学生,是为难我们的老师。问题学生管理有他的特殊性,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生,是不能用一种方法教育方式去改变他们的。教师也没有过多精力关心他们,用说教方法也是很困难的。浦东有一个学校为了减轻教师负担,为稳定正常教育秩序,求助我中心。去年送来六个预初,初一辍学生,一年后,这些学生陆续回到学校,学生状况大有改善,家长反映孩子象变了一个人,能关心父母,学习习惯好了,有礼貌,老师负担减轻了。投入更多精力抓大多数学生,教学秩序稳定了,问题学生和在校学生家长都满意,事实证明,通过生态环境改变,是能改变他们的性格习惯。
2、有机教育理论运用,我中心有这样意识,未成年人一定要完成义务教育任务。为此,我中心培训有两条线,一条主线是帮助他们改变性格习惯,过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水平。
为此,我们学生学习按排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校前四个月,第二个阶段是后八个月。
学生进校要学习,关键是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习目标是什么。
我们把学习内容分五个方面,学习时间分二个阶段,学习目标分二个方向。
A、刚来学生先学常识,因为他们对读书已经厌学了,多年学习失败经历,使他们失去信心。通过常识学习,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清晰了就会对自己有自信心,才能有上进动力。我们选择用了针对未成年人编写的《青少年七个优秀习惯》,《青少年要解决六个问题》,中心还编写了学生需要背诵的卡片,《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妈妈给儿子一封信》《父亲给女儿一封信》《遵守社会道德良知的底线》,要求每个学生熟读背诵,刻在他们脑子里。使他们有明确是非观念,会约束自己行为。四个月后再学学科知识。
B、学生读什么程度书,我们原则是什么年龄读什么书。学生按年龄补所在年级课程,超过适龄二年的初中生,有强烈读书愿望,又有读书能力的,我中心教师用速成方法,补课追进度,让他们参加中考、高考或成人高考。
C、四月后,我们把心理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生经过常识学习,有了是非价值观,为写反思打好基础。我们利用心理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反思自己三个主题:别人(父母,老师)为我做了些什么?我为别人回报了些什么?我做了些什么不该做的(给别人添了一些什么麻烦)?引导人们观察自我内心、观照自己、凝视内心、自我观照、自我启发、自我洞察。写出自己反思提纲。
要求学生回顾家长和老师给自己的关照,使他们重温被爱的感情体验,唤起内观者的自信、责任感、受恩要报的义务感。回顾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会唤起羞愧感、非病理性罪感(这种罪感体验和认识是针对自己侵害了人们之间已经确立的关系准则和秩序)。以上两类感情互成表里,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活动,从而为破坏原来的认知框架创造了基础。通过内观,内观者爱他人的社会性意向,重建自我形象的意向,改进人际协调的意向均会提高,这对革新自我有重大意义。把遗忘的、混乱的、杂乱无章的经历,按照题目回忆整理,达到自我洞察和对人理解,建立新的关系和新的生活。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有的写了六本稿纸,把自己经历原原本本告诉家长,有许多在学校,社会发生事家长、老师不清楚的事,进行沟通,许多问题得到澄清,了解了自己孩子。家长看到孩子写的《反思》,感到孩子变了,懂事了,精神面貌新了。通过内观过程,可以重新了解自己、减轻烦恼、提高自信、振作人生。 学生写反思通过后,进入知识学习阶段,重点是课本知识和常识继续学习,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程度摸底测试,确定读书研修方向。对辍学时间不长,基础尚可,对读书有信心的学生,按测试程度为起点,以考纲内容为重点,每个学习阶段以过关为要点,以中考或期中考为目标进行学习辅导。对辍学时间长,近二年的学生,补习功课是为了考职业学校,为将来学一门职业技能为目的。对长期辍学在家,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学生,让他们静养,参加一定体育活动,让他们在中心环境里慢慢长大,隔绝违法犯罪环境,以孩子安全为重。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是“未成年人是个特殊群体,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辨认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他们愿意把孩子放在中心,中心生活有规律,环境良好,让他长大后再决定做工或参军,或学一门技能,我校有好几个这样孩子,学校不愿接受他们,家长只有把孩子放在中心,有个孩子已放七年,现在已在成人大学读一年级。就这样,我们使他们知识有得,常识有得,价值观有得,就能安全度过青春期。
3、许多老师担心这么多问题孩子集中在一起会不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我中心运用社会学的集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与个性化教育结合对学生实施管理。对学生帮助有显著效果。
群体行为(swarming behavior)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典型的例子如编队迁徙的鸟群、结队巡游的鱼群、协同工作的蚁群、聚集而生的细菌群落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一种集体合作活动, 这种集体合作能够使生物群体在觅食生存、逃避天敌等方面获得单独个体所难以实现的优势, 完成复杂的、有一定目的或功能性的活动. 在人类社会中群体现象也随处可见, 如道路上的交通流和社会时尚潮流等等. 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是一定数量的自主个体通过相互合作和自组织, 在集体层面上呈现出有序的协同运动和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使群体系统实现一定的复杂功能, 表现出确定的集体“意向”或“目的”.当群体系统由结构和功能都相对简单的个体组成时, 这种自发形成的群体行为能使系统整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群体智能”, 完成复杂的运动任务。
群体系统的自组织动力学和协调控制是当前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培训中心就是一个集体组织。他有3条简单的规则: 碰撞规避(collision avoidance), 即相邻个体之间避免碰撞;速度匹配(velocity matching), 即与邻近个体的速度保持一致,(他们各方面进步协调); 结群靠拢(flock centering), 即在空间上向邻近个体靠拢. 这些规则描述了自然界中大多数群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分离、调整和聚集(separation, alignment and cohesion)”规则.它们使大量的个体能够在没有集中指挥、缺乏全局信息的情况下, 仅仅通过个体之间的局部协调即可形成一定的空间队形并达到一致的运动速度和方向,我校在晨练中利用这个模型对学生进行操练,近佰人组成方队,整齐划一,跑步前行,培养了学生集体团队精神以强健身体。
这三条规则核心内容是碰撞规避,局部调整。我们根据群体三 个 要 素: 活 动; 相 互影 响,情 绪',制定中心规范。我们规定老师和同学不要激化矛盾,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经常重复犯同一错误。中心有心理老师,最高学历是博士,鼓励和允许学生找老师做心理辅导,消解情绪。对师生矛盾,学生中发生纠纷规定了解决办法,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命令,行动一致,要求相当。当师生发生矛盾冲突(师生发生碰撞)时,把当事人分开隔离,老师对学生不良行为必须制止,但不准打骂侮辱学生,当班教师处理有困难时,其他在场教师或心理老师以第三方介入办法缓解冲突,只要学生没有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在旁保护性等待,如有伤害行为,教师可采取约束措施,待学生情绪渲泄后,再择机做好思想工作。这是BOID模型运用。十年来,我中心一直平平安安,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和事故,对违反规定教师中心采取严厉处罚,一票否决。在群体活动中我们还规定一条,对刚入学学生在晨练,运动量大的活动的要求,可缓期执行,逐步到位。允许犯错但不准重复犯错。让学生有个缓冲自我调整的适应期。对他们洗衣服,清洁卫生工作等,先由教师或老同学示范帮教,再过度到独立完成任务,这样措施有效避免冲撞,让师生有调整和向规范靠拢机会。
群 体 行 为 中充满 了力 的 相互 作 用,这 种作用 影响群 体结 构,同时也 在调节 个人 行为,为培训中心 活动 的有效开 展提 供重 要的理 论指 导。为了达到目的,群体规范形成后,制订成熟自动自运转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具有相当顽固的惯性和有实 实 在 在 的约束力,这就是通 常情 况下,不确定具 体 的个人行为的内容 与方式,但 能够给出个人 行为的大致边界,超出边界的行为,不被群体 成员所接受;一旦 有人 超 出规 范界 限,群体 成 员就会 产生 出相应 的反 应,并 予 以 指 出并 纠 正。这 种非 正式 的压力,要 比 官 方 的控 制和 制 裁 更有 效。中心领导意识到评价方 式对 群体成 员 的情 绪 有 重 要影 响 作 用,包 括 外部(家长)对 群体 整体和个 人 的评 价,群 体 间相 互 的评 价 以及群 体 内部 的相互 评价。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是一定数量的自主个体通过相互合作和自组织, 在集体层面上呈现出有序的协同运动和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使群体系统实现一定的复杂功能, 表现出确定的集体“意向”或“目的”.使中心工作安全、平安。由于这个方法有自我管理功能和约束能力,一般管理力量配备要三个老师一个学生,现在我中心有40个老师和职工,24小时值班,100个学生,师生总比例为40比100,每值日班是13比100,十年来没有由于人力不够,出现安全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