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沟通的绊脚石
时间:2011-05-27 00:00 阅读:3703
沟通的绊脚石
当你伤害了一个人,他必然拒绝你再进入他的心灵,无论你们曾经多么亲近。
“我这样说只不过是为你好”,并不能使你的言辞和行为变得合理。如果你在通道上设置了障碍,就不要再期盼获得信任、理解和支持。
常常有父母问我一些问题,问的比较多的问题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问话的父母大多想要具体的方法。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在经历了对孩子的说教、训斥、打骂丝毫不起作用,感到束手无策而来求助的。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方法适用于每一个人,父母们真正需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所以,我首先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弄清楚原因,问题无法真正得到解决。
我们先要搞明白,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好多事情的发生和产生的结果都和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和所采取的态度有关系。
记得有一位父母来电话咨询说:“我什么方法都用过了,都不管用,真的是没办法了才给您打电话。”我问她:“你都用了什么方法和我说说好吗?”她说了她如何说教孩子,如何让孩子向邻居家的孩子学习,如何惩罚孩子,如何和孩子苦口婆心地谈话……我听明白了,原来她拿沟通绊脚石当方法,当然不管用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沟通绊脚石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例子。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父母咨询会上,有个初二女孩的母亲跟我说,女儿几乎不和她讲话了,交流非常困难,她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我问她:“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讲心里话?”
她回答:“当然是能够理解我的人。”
我问:“还有呢?”
她答:“能给我支持和帮助的人。”
我问:“你愿不愿意和一个爱批评你的人讲你的苦恼?”
她答:“不愿意。”
我问:“你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是否总是采用否定、评价、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等孩子心里特别难过的方式?”
她答:“有。那我不都是为了给她指出缺点吗?还不是为了她好?难道不对吗?”
我说:“我知道你是为了她好,可是,效果如何呢?你自己不是也不愿意&批评你的人交流吗?”
她想了一会儿,说:“明白了,我不该老是批评她。”
父母往往是出于好意指责、否定孩子,却忽视了这样做孩子会不会接受,是不是真有好的作用。一般来讲,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障碍,基本都是由于这些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的负面话语和令孩子反感的态度造成的。
我们把这些影响沟通效果的语言和态度叫做“沟通绊脚石”。
沟通绊脚石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是处处可见,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我把常见的沟通绊脚石分成四类共计28个,在这里作一个大致的分析。
第一节 负面否定
A、抱怨——“你怎么就不知道努力呢?你学习这么不好自己就一点都不着急吗?世界上哪有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孩子呀?”
B、说教——“你应该好好学习,不该和不好的孩子玩。”
“你只有现在加倍努力,才能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才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C、唠叨——“儿子,妈妈怎么这么说你还是不懂呀?你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不要惹老师生气,否则老师不喜欢你就麻烦了。在学校可千万不要和同学打架,要讲礼貌,讲卫生。给妈妈省点心啊。”
D、比较——“你看邻居家的小胖,学习好,又听话,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你要好好向他学习。”
E、评价——“你知道你为什么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吗?就是因为你学习态度不端正,你就是不懂事,还不如幼儿园的孩子懂事!”
F、判断——“我肯定你做这件事不能坚持到底,因为你就没有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过。”
G、责备——“你看,你不听我的,怎么样,又错了吧?所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父母在说这些话时,一开口已经否定了孩子,引起了孩子反感,所以无论他们说的正确与否,都难以得到孩子的接纳与认可。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肯定,孩子们也如此。当他们感到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会是负面评价时,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
例如,一些父母常拿其他孩子的优异之处作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当孩子对此表示厌烦或不满时,父母还不明白是为了什么。
一位母亲说邻居家有一个男孩非常出色,她便常常让儿子向那个男孩学习,她儿子特别不爱听她提到那个男孩,一提就急。她表示疑问,到底该不该让她孩子向那个男孩学习?
我们反问她:“假如你的丈夫每天都对你说:‘你看人家王太太,教育孩子有水平,穿衣打扮得体,接人待物热情,人缘好。你向邻居王太太多学学。’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向她学习吗?”
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不会。”打架听了都跟着笑。
我又问她:“丈夫这些话你爱听吗?”
她答:“不爱听。”
我问:“那你为什么一定要和儿子说你都不喜欢听的话呢?”
她说:“我明白了,不该总对孩子说向人家学习。”
我问:“为什么?”
她:“……”半天没回答出来,还是没明白。
看右边的图,在两个图形中,中心的圆一样大吗?你感觉是右边的答,是吗?
其实,这两个图形的中心圆是一样大的。那么,为什么会感觉不一样大呢?就是因为旁边的衬托物起了作用。
用自己孩子的弱项和人家孩子的强项比,越比,孩子越没有自信心,而且认为父母看不上自己,不喜欢自己,喜欢人家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就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会更加疏远。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肯定,同时,每个人都有他值得肯定之处。如果父母们放弃求全责备的心理,多看到孩子的长处,多给他们赞美和鼓励,再在此基础上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这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认知。
第二节 威胁限制
A、限制——“今天你只能在家里做作业,做完以后可以看电视,但是不能出去。”
B、命令——“不写完作业不许看电视!”“你坐在凳子上,30分钟不能走!”
C、警告——“动作快点,别等我发火啊!”
“我告诉你,如果你下次再这样,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D、威胁——“你考不好,就别再看动画片!”
“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E、恐吓——“你如果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给大灰狼吃!”
F、讽刺——“就你那样还能够有出息?哼!别来蒙我了,你要是有出息呀,全世界的人都有出息了。”
G、打骂——“你这个笨蛋,我真是倒霉,怎么就生出了你这么个孩子。”
孩子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无忧无虑的,他们对生活的恐惧都是从周围环境而来。父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是孩子心目中的保护者和依靠者,当孩子听到他们说出这些带有威胁性的话语时,受到的打击比来自外界的更甚。孩子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他们由此会产生对父母的深深的失望或恐惧心理,并将这种感觉扩大到其它食物上。当他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生活时,将会变得多疑、懦弱、自卑或自我封闭,造成人格上的缺失。
第三节 不负责任
A、敷衍塞责——有一位妈妈很苦闷,因为儿子老是说了不算,决心下得挺大,就是做不到。我和她慢慢聊,找原因,终于找到了,原来妈妈常常采用应付孩子的方式,答应孩子的事情从来不真的去做,久而久之,孩子也变得不守承诺。
B、不信任——“我不相信他,因为他曾欺骗过我。”
“你真的做完作业了吗?你有没有说谎?”
“你算了吧,什么同学有困难,分明是你自己把钱花了,又来蒙我。告诉你,没门!我是不会再给你钱的!”
C、不尊重——儿子说:“妈妈,你打人犯法!”妈妈说:“你是我儿子,是我生的,想打你就可以打你,犯的什么法?”
“少废话!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让你做题你就做,你没有资格和我讲条件。”
D、虚假赞美——“我儿子真伟大!”
E、贴负标签——“你怎么就那么笨呢!”
“再这样下去你就完了。”
“瞧你这幅熊样,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
F、显示权威——“我是爸爸!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G、不遵守承诺——“儿子,你真棒,周六我带你去吃麦当劳。”爸爸随便一说就忘了,可儿子却记住了,天天盼周六。周六的时候,儿子问爸爸:“你不是说周六带我去吃麦当劳吗?怎么你忘了?”“我什么时候说的?我可没有说,你记错了吧?”儿子很委屈:“你说过的,你自己忘了!”“我说周六,也没有说是这周六呀。”爸爸在抵赖。“那你说的是哪一个周六?”“那下周六吧。”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可如果自己说话做事都不负责任的话,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呢?许多父母会说:“小孩子,不用对他那么认真”或“我说错了又怎么了,还不能冤枉他了?”等等,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负责任的父母是无法培养出负责的孩子的,因为孩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是他们最大的依靠,每一个孩子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是无条件信任父母的。但是,父母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和做法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对他们的信任。孩子由此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达成良好的沟通也就更加困难了。
第四节 认知偏差
A:只问成绩——有一个女孩,从小父母对她特别严格,并且是只关心成绩,其它的都不过问。她除了读书以外其他的都不会,父母对她严加看管,每次考试回来,都像审讯犯人一样盘问她,让女孩很痛苦。后来,这个女孩得了抑郁症。
B:缺少童心—— 一位母亲早上送孩子上学,下天桥时,儿子不走梯子,只挑旁的斜坡走,母亲便责骂孩子。
C:关系错位——有些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主仆关系等不正常的关系。
D:自我中心——早上大家都着急出发,儿子说:“没看见我在这等着呀?赶快把我书包递过来!”常常听到类似:“我认为”、“我想要”、“我觉得”的话。
E:以偏概全——偶然发现孩子抄别人的作业,妈妈就说:“怪不得你最近有时间玩呢,原来你没写作业都是抄人家的呀,你也太不象话了!”
F:角度偏差——孩子在学校受了大孩子的欺负,回家说:“我不想到学校去,想在家里学习。”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不去学校怎么能行呢?孩子都得到学校去学习。”而没有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呀?”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G:价值观套用——有一对夫妻,孩子成绩不太好,爸爸经常打他。妈妈在私下里经常教孩子,爸爸不知道,看到孩子进步,还以为是打的功劳呢。爸爸用他的价值观套孩子和妻子的价值观,不但影响沟通,还影响了家庭和睦。他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已经破坏了家庭的气氛,孩子说,每次看到爸爸就觉得害怕。
父母往往先入为主,发既定的模式看待孩子,这是一些认知偏差在作崇。对于认知偏差我们已经以第三章中详细介绍过,发上是它的几项具体表现。这些认知偏差是沟通中的巨大障碍,导致了父母在努力教育孩子的同时,却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要达成沟通,首先要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并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父母以偏颇的观点和态度去纠正孩子的错误时,他们实际是在犯更大的错误。
沟通绊脚石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是处处可见,父母往往是由于恨铁不成钢而指责、否定孩子,殊不知这么做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他们的做法招致了孩子的反感和抵触,人为地为沟通设置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