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3301889869
13918071666
传真:021-50805239
马上到了2017年6月18日的父亲节,也想为爸爸们写点东西,让父亲这一神圣的角色感受到一点爱与关怀,放下工作,回归家庭,拥抱亲情。
看完电影《摔跤吧爸爸》,深受触动,内容是一位印度父亲获得了全国摔跤冠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走上世界的赛场,实现自己世界冠军的梦想,于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并用尽方法锻炼孩子帮助孩子实现了自己的也是孩子的世界冠军梦想。电影取材于印度的真人真事,是一个真实事件拍成的影片,非常励志,震撼心灵。
看完电影,也看了大量的影评,总觉得有些东西不是那个味。特别是作为一名心理从业人员,结合中国当下的社会现象,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想要表达出来。
一、霸道不讲理,其实是父爱厚重如山。
影片中父亲比较霸道,不讲理,也不讲情,逼迫女孩子做男孩子做的事,替孩子做决定,做出选择,并不容反抗。(延伸部分:这情节如同当下比较流行的庸俗小说中的霸道总裁一样,野蛮无礼的爱上少女,这类小说之所以在少女群体中流行,潜意识的心理是对权威,对于力量的一种渴望,是一种崇拜。少女的这种情感移情,与对父亲的权威的认同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很多持反对意见的人,将矛头对准了父亲的霸道不讲礼,权威主义,大男子主义,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忽视孩子的感受。诚然,父亲不喜欢说,不喜欢讲道理,但会以实际的行动,身体力行,为孩子选择并指明未来的方向,为孩子的一生幸福,打下坚实基础,一切的努力与付出只为孩子将来能够主宰自己命运,面对苦逼的人生,自己拥有选择权。
父亲的沉默,如同大山,无论孩子是不是理解,父亲就在那里,态度坚决,不容置疑。孩子的短暂的委屈,换来的是长期的自立与自尊,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讲,孰重孰轻,立见分晓。看到电影中这组镜头时,性别差异就明显的表现出来,女性特别是妈妈这个群体,就会感觉这是什么样的父亲啊,这样的父亲能理解孩子吗,能爱孩子吗,这样的丈夫能爱妻子吗,能关心自己的感受吗,想想曾经吵过的架,不由得气不打一处来。而男性特别是已为人父的父亲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由的会心一笑,因为男人看到了父亲的担当,及远见卓识,对于孩子的不理解与怨恨,只能沉默以对,将来孩子终究是会明白的。
我想,这是一种父亲的担当,作为家庭的掌舵者,负责的不仅是家庭的当下,还有未来。
在我过往的教育案例中,我发现中国的父亲,有如此担当的相对较少,相反,他们非常尊重自己的孩子,比如当夫妻出现感情危机时,会尊重孩子的权力,询问孩子的意见,同不同意父母离婚。而孩子受够了父母的无节制无限期的争吵,一句话同意父母离婚,父母如同得到了最大的安慰,完全不考虑离婚对于孩子的打击,也忽略了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对自己选择负责并承担后果。父母尊重孩子,无非是把离婚的责任部分的推卸给了孩子,当孩子未来发生任何问题时,都会潇洒的一句话,当初是你同意的,是你的选择,而完全忽视了孩子是不是有能力做出恰当的选择。
好吧,相类似的案例再举一个,有一个男孩子,在学校过得不开心,人际关系不良,越来越难过,慢慢的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作出一个决定,放弃学业,在家苦练网游技能,自己有兴趣,也有这个能力,不断的锻炼与提升,将来去作职业玩家,打职业比赛,不仅可以玩,还可以实现就业,还可以赚钱。家长如果没有及时的阻止孩子的异想天开,再加上孩子破釜沉舟发誓不去上学的执着态度,父母自己已然放弃了劝说,放弃了自己做为父母的立场与责任,而听之任之,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当你把一个关乎孩子一生重大的选择权交由孩子来做选择时,这不是为孩子负责,而是推卸做父亲的责任,这不是锻炼孩子,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因为,你把一个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问题交由孩子做主,无异于逼孩子赌博,赌上的是孩子的未来。
二、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和谐稳定的家庭结构给予孩子最大的力量源泉。
传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是古人的智慧总结。古语讲,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一种家庭职能的分工,男人负责外面的事物交际,应酬往来,大事小事的处理与应对,女人负责家庭内部的管理与协调。当男人与女人意见相左时,以男人的意见为准。我现在还记得妈妈说过的话,家有千人,主事一人。说的是一个家族,人再多,那怕千人,主管事务的也只有一个人。现在听起来有些武断,但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内部的管理有序,整体协调。处于这个整体与系统中的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职,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尽力而为,这是一种和谐,更是一种力量的凝聚。
影片中父亲与母亲也有争执,但在倔强的父亲面前,母亲是理解并尊重的。同时信仰佛教的母亲不允许在她的厨房内杀生烹饪,父亲也给予理解与尊重,退而在院子里为孩子做鸡肉吃,补充孩子的营养。影片中的这一个细节,并未让我产生任何不和谐感,更没有让我感觉到家庭中丈夫与妻子地位的不平等,相反是一种和谐与美满。没有看到家庭中的男尊女卑,而是夫妻共同努力,维护好一个家。
父爱如山,默默无言,却给孩子以力量,无论孩子将来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力量与智慧。
母爱如水,温情相待,给孩子以温暖,以柔情来维系家庭中亲情,抚平孩子内心的伤痕与痛苦。
家庭给予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是孩子无论走到那里,只要一回头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最大的
痛苦与伤害,其实是无论孩子身在何方,都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孩子只有一个人孤单的应对外在的世界。
三、中国家庭中缺失的父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迷茫与失重,在生活中迷失自我。
作为一名一线工作的心理老师,最近几年的总结发现,当下的青少年男女两性的性别气质发生了巨大的逆转,男孩子变得更像女孩子,而女孩子更像一个男孩子,我一直试图找到这个现象的原因所在,与社会有关,与家庭有关,与学校的教育有关。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内心的谜团慢慢的打开了,我似乎找到的原因所在。
1、缺失的父亲。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性格上不太擅言辞,工作上比较忙,或者外出打工,将孩子遗留在老家等。这样的现象导致孩子感受不到父亲的关爱与呵护,在面对外在压力事件时,内心更加的恐惧与害怕,倾向于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么就是过激的方式应对。
2、从小到大的主要抚养者为女性。出生后要么是母亲养育,要么就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一辈的老人,他们倾向于顺从溺爱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女性的交流方式,表达方式。更加注重情感,缺乏阳刚之气,高压能力较差,怕苦怕累不能吃苦。
3、中国的学校教育者大多是女性。从幼儿园开始直到中学,教师中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是女性,这让男孩子怎么来表现出男孩子的气质与行为。相类似的情况是,女孩的与女老师之间的沟通更顺畅,表达方式与沟通效果上更高效,这自然导致男孩子的女性化,而女孩子的男性化。
电影中的父亲,以一种大山般的存在,默默的支持与鼓励着孩子,无论孩子在什么地方,都会感同身受,因为父亲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只要一个回头,那一份力量,那一份支持就在,并源源不断提供能量。相对比的中国的男孩子,基本上一个人孤独的应对自己的生活与外在压力,刚开始还能支撑,后来慢慢就枯竭了,如同一朵早早凋零的花,没有风采,没有朝气。
四、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角色分工不同,家庭中的职能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具体的表现上就会不一样。父母角色的分工是不是合理,可以直接影响家庭的气氛与和睦。电影中的父亲以一个当家男人的形象出现,不擅长表达,但拥有决定权,权力至上,而母亲则是以一个女人的形象出现,用女人的温柔与理解,协助丈夫管理好家庭,教育好孩子。无论是家庭的外在,还是家庭的内在,都达到一种和谐。这样的分工,与性别差异有较大的相关,男性相对理性,妇性相对感性,理性的人偏重客观认知,注重逻辑与现实。感性的人偏重主观感受,注意人与人关系,沟通上相对比较容易。在这个家庭里,父亲用客观的理性,为孩子构筑了未来的目标与方向,母亲用感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与父亲建立情感联系,一家人共同努力,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在中国,很多孩子出现问题,都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问题孩子的背后,反映出家庭的问题,孩子其实也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再现,一个孩子其实就是父母自身的影子。
当我带着探索的眼神,与孩子一起面对父母时,就会经常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样的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是错位的。也就是说,父亲成了母亲,而母亲代替了父亲。本来理性而客观的父亲,变成了感性而主观的女人气质的父亲,行使母亲的职能。本来感性而主观的母亲,变成了理性而客观的母亲,行使父亲的职能。这种情况来说,从家庭的结构完整性与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孩子基本上能够得到应该得到的爱与呵护,力量与规则。虽然有一些错位,但至少还是圆满的,不欠缺的。虽然这样的孩子身上会有一些与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的特质,但至少孩子还能正常的与人相处,有问题也不会太大。
但是,家庭中母亲舍弃自己的感性的女人特质,发展出自己的理性特质,并在工作中做出巨大的成绩,那么久而久之,自身的女性特质就会被男性特技所替代,会变得更加的理性。自然在家庭的教育中,比较顺手的使用理性的教育方式,偏重于摆事实,讲道理,而根本上忽略孩子的情感诉求。那么孩子的情感就会无从释放,自然就把这份渴望寄托到了父亲身上,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男性很少有人能够在自身的内在世界里发展出较为丰富与完善的感性特质,也就是说男人由于先天的遗传与基因,基本上很少能够有较好的感性能力,所以当父亲面对孩子的情感诉求时,自己也是一脸的茫然,自然无法帮助孩子释放这份情绪,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的情绪就会以某种方式压抑下来,而自身也会变得僵硬与无力,从人性的发展来讲,这是一个不完整有欠缺的人。
当一个孩子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自然感受不到亲情,亲人之间更像是工作关系,而情感无从寄托,只能深深的压抑下去。跟这样的孩子交流,你会感受不到朝气,感受不到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好奇与可爱,体会更多的是一种老气横秋的沧桑。情感的表达诉求从强烈到平淡,再到麻木,慢慢就习惯了不表达,就有了所谓的早熟与理性,而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孩子内在的极度扭曲的表现,是不正常的。可是,在中国这样不正常的孩子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父母要么都是高材生,要么就是公务员,要么就是企事业高管,他们高高在上,习惯了以一种泯灭童心泯灭人性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互动。每每看到这样的孩子,我总是一声叹息,劝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可得到家长的批评与呵斥,给我大谈特谈成功之道,再加上自己的成功经历,完全忽略了成功的基石,是让孩子先成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否则,谈何成功,谈何未来。
五、缺失的父亲不仅伤害了孩子,也把母亲逼上了绝境,逼成了泼妇或者怨妇。
父亲常年不在身边,影响了孩子对于父亲的认同与联结,造成内在心理结构的缺失,这是无法去改变的。从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上来讲,父亲缺失留下的空间,还需要母亲去填补。如果这位母亲是一位优秀的母亲,能够平稳自己的身心,能够协调好自己的角色与工作,家庭内的职责与分工,那对于孩子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少,但不是没有伤害。
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母亲都是优秀的,都有充分的意识去调整自己,去适应进而照顾到孩子的感受。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被工作与家庭压迫的无所适从的母亲,从一个单纯可爱的女孩子,一步步磨砺成了一个怨妇,一个如同祥林嫂的无时无刻不去诉苦的负能量女人。亦或这个可爱单纯的女孩子,在无所依赖无可信任的时候,放下自己的渴望,把自己磨炼成了穿着女人身体的男人,浑身上下透露着强悍气息。一旦女人被修炼成男人心,你要知道这个女人有可能就永远的回不来了。于是,这世界上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干将,失去了一个妻子,一个温柔的母亲。
当男人回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女人,她可能是怨妇,也可能是泼妇,也有可能是一个铁人,一个女汉子,如果你不喜欢,如果你不开心,请你一定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女人变成了这个样子。想当初的温柔可人,难道她不希望自己做一个幸福的小女人吗,安守一个女人的本分,一个母亲的本分。你可要知道这个女人成为了怨恨,泼妇,女汉子,是付出了什么代价,是牺牲了什么,才仅修成这个正果。这个值得男人反省自问,你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吗,你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吗?
在父亲节就要到来之际,借电影中的父亲,向各位忙碌的中国父亲致敬,记得回家陪陪孩子,听他说说心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