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3301889869
13918071666
传真:021-50805239
从自考心理学本科开始,后从业至今,已然有十二年的时间,在这条路上磕磕绊绊,一路摸索走到今天,回首来路,不仅感慨万千,一时心潮澎湃,将近十年的思考转化成文字,仅为自勉,亦请各位前辈及同志品赏。
十二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就这样过去了,这些年,内心充实,目标明确,在喜欢的领域从事着一份本分的工作,平淡中累积,不断学习,才有今天的淡定。时间真是一个好东西,见证我的成长,改变了我,丰富了我的内在,也在脸庞上留下岁月的印迹。
用十二年去追求一个梦,去实现一个理想,却是不够的,只能说是刚刚启程。十二年的累积与思考,觉得心理咨询这一条路,真是处处陷阱,时时危险,要想走得稳健,当真要练就一身真功夫。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从零开始,到渐有所成,助人成长,最终自成一家,是要经历很多的学习与磨炼,我简单的归纳了一下,觉得咨询有三种境界,以爬山为喻,把心理教育比作一座大山,爬山的过程中将会有不同的境界与风格。
第一层境界:奋发敢为,做自认为正确的事。
这个境界的心理教师,初步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准备利用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帮助他人。用登山来形容,这个境界的心理教师已经爬过了山腰,对于心理学这个大山有一定的了解。在热情高涨的内在情怀推动下,投身于心理教育的大潮之中,跃跃欲试,指点江山,想在这个行业中做出一番事业来。
2008年,我刚好心理学专科毕业,也通过了国家三级的心理咨询师考核,取得证书。那一年中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汶川大地震,很多的心理学同行义无反顾投身到灾区的志愿者队伍中,希望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我也有类似的冲动,只是没有去汶川,而是通过网络开展了三年免费咨询。这个时期的我,内心膨胀,自以为是,没有做不成的事,意气风发,激情飞扬。
现在回想当初的内心自画像,就像一个斗士,无知者无畏,自认为练就一身武功,只待下山行走江湖,仗剑走天涯。遇到一个人,就会问你需要帮助吗,我可以帮助你,你一定需要我的,你不可以否定我,因为我可以帮助你,因为你有病,你必须得治。而当时的大部分中国心理志愿者去汶川灾区的时候,也应该是这种侠义情怀,只可惜事与愿违。
这个境界的心理教师的教育风格是做正确的事,内心有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理论与标准,在这个理论与标准的推动下,勇敢的打开学员的问题,进行简单粗暴的分析,并采取自认为正确的方案,积极的进行干预,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中,中心学员提出任何的异议,都会被心理教师当成对自身的否定,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自我觉察力较低的心理教师,内在人格结构不太完善的心理教师,会在这个时候产生巨大的落差,开始怀疑人生,并动摇自己的教育道路。
这个境界的心理教师容易犯的错误,还是很多的,比如野蛮教育,自说自话,情感绑架,讨好学员,失去中立,过度暴露,冲动等等。当心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时,对教师与学员双方都将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处理不当,会导致彼此的伤害,教育关系被迫中断。
作为中心学员,面对这样的心理教师,会感受到心理教师焦虑的情绪,内心不安与恐惧,这种情绪会在交流中的语气中表现出来,也会在面对面教育时的表情里观察到。敏感又有奉献特质的学员会将注意力放在心理教师身上,尽可能满足心理教师的需要,为心理教师而担心。这样的教育,从双方的互动演变成了心理教师的个人表演,中心学员被动的附和,帮助心理教师实现个人目的,自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当然,这个阶段的心理教师中,也有做的比较成功的,这与心理教师本身的特质有关,比如做的是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自身的经历与中心学员有较多的共鸣,在共情方面比较容易入手,如果心理教师个人的年龄大一些,社会阅历广一点,对人性的把握更细致一点,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心理教师出于对中心学员情况不确定,以及对于自身能力不够自信,会采用一种类似于共情的方式与中心学员互动,其实内在的核心是一种迎合,迎合中心学员的诉求,并给予相应的鼓励,这样做的潜在动机是希望你不要指责我,我已经与你站在一起了,我们是一伙的。这样的教育关系,慢慢就成了一场商业演出,中心学员尽情的宣泄,而心理教师小心翼翼的赞成。这样的教育关系就演变成了中心学员的独角戏。
这个阶段的心理教师,无论从个人感受上,技能的使用,还是对中心学员的理解与把握上,都停留在小我层面,对于中心学员的理解与分析,多是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习惯性的把我认为当成了中心学员的真实,并在教育中反复的验证与强化。这样的教育关系,与其说是助人,不如说成战斗,心理教师不仅要赢,还要赢的漂亮,并不允许求助者持相反意见。无论是同辈心理教师还是其他心理教师对其的劝告与分析,都被心理教师拒绝。心理教师会本能的认为,对自己的任何指导,其实是对自身的攻击与侮辱,绝对不能接受。
以登山来比喻,初次登山者,望山不高不远,自认为手到擒来,以满腔的热情,使用浑身的力气,想要一鼓作气而冲上山顶,登山已到山腰,对山对心理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仅仅是局部的了解,而不是对整座山的通透掌握,已经知晓一二却无力窥视全貌,其结果自然是失败而归。作为心理教师来讲,刚刚迈出的第一步就被无情的阻滞了下来,如同刚刚扬帆起航的小船,才出港口就被打折了桅杆。这个阶段的咨询师,在这个小我的圈子里兜兜转转,至少需要二到三年时间,才会慢慢找到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找到自身的定位,这个过程自然是痛苦而挣扎的,如果没有其他老师的帮助,同辈之间的鼓励与支持,依靠自己走过来,那当真不是一件易事。正因为此,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登山者,经受不了折磨而放弃了心理教育这条路,这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
作为笔者,处于这个阶段的时间相对较长,至少有五年的样子,一直在这个圈子里反复的纠缠与挣扎,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只有前辈同行会有共鸣
。
第一层境界的心理教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喜欢使用专业术语,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主动性强,喜欢控制,并自信满满等,不谦虚,很难听得进他人的话,易受伤。
第二层境界:谦虚自律,不做错误的事。
登山已经接近山顶,对于整体的山体有了充分的认识,体力也已经消耗的差不多,初登山时的张扬自负慢慢演变成了低调的谦逊,体力明显不支,如同人过中年,凡事不得不悠着点。经过三到五年的痛苦折腾,还能留在心理教育的行业里,并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从教育失败的痛苦中反思中走了出来,内心渐渐的平静下来,自我觉察的能力有所提高,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这个行业的艰辛与危险,当初的豪情万丈慢慢演变成了低调平淡,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对人对物有了基本的敬畏之心,于自身更多的是一种自律,因为受过伤,所以不会再造次,不会再冲动,对人对物多了一份尊重与理解,少了一份浮躁。
这个境界的心理教师,是经过了多次的自我否定后开始认真思考与反省,已然对于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知晓自身的局限,进而对生命的深度,人生的宽度有了新的看法,对他人的轻视之心有所收敛,对于生命有所敬畏。开始以一种自律的风格待人接物,因为有所知,有所伤,故而有所畏,会更加的谦虚,这份谦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嘴巴上说说。
那么在教育关系中,心理教师会更加的内敛,更加的平静,心态也会比较平和,自省能力比较高,一般不会因为中心学员的问题有较大的情绪起伏。对于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中心学员会果断转介,而不是压在手里死扛到底。能够对自己说不,也会对中心学员说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中心学员。与初登山的心理教育的张扬相反,这个阶段的心理教师更加的收敛,以往忽略的教育设置与基本制度,因为教育中的失败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自信,对于求助者的轻率,有了更加严肃的态度。第一层境界的心理教师是放,放手去干,什么事都干,而第二层境界的教育是收,并明确的知道自己什么事不能,什么事要注意一些事情。
由于收的比较紧,加上谨慎小心的选择中心学员,这个阶段的心理教师在教育中可能过于刻板而显得沉稳有余灵活不足,过于谨慎而束手束脚,会在关键的时期错过时机,导致教育有所延误。但是总体来讲,这个教育对于教师与学员双方来讲,都还算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局面,中心学员整体教育思路能够保持前进,而心理教师的自律与中立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持续性,及过程的连续性。
从中心学员的角度来讲,面对这样的心理教师感觉很安全,也很信任,但会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距离感,明明心理教师就在眼前,却感觉相距千里,明明心理教师很了解自己,却总是让自己很失望,那种想要抓住就要抓住的感觉却一直抓不住,每时每刻都会有一种错觉,我只要再努力一下,就能抓住了,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了。在这种感受中,中心学员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也许走的不快,但相对比较稳健,也无原则性的错误与问题。
概括一下这个境界的心理教师整体风格:良好的自我觉察,清晰的自我认识,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谨慎保守的进行教育,自信心较强,内在比较稳定,但给中心学员的感受上有所欠缺,方式刻板单一,有一种被忽略的感受。
从登山的角度来描述一下,教育到了这个境地,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上也上不去,下也不愿下,心不甘情不愿,内心惴惴而辗转反复。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到达山顶,可力气已经消耗殆尽,回首走过的路,已然欣喜又舒心,再看前路却又很难再进一步。
作为笔者本人目前也似乎在这个状态下,彷徨,反复。虽然还在坚持,但身边的同行之人已经越来越少,这个阶段的积累与磨砺,应该至少需要五到八年时间,方有可能更进一步。正是由于心理教育之路的巨大投入,而收益少之又少,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肯定不多,在当下的经济社会,到了这个阶段,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中,又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人选择了离开。
那么有幸并有毅力有意愿登上峰顶的也就不到百分之五了,而这个也是一个乐观的数据。
第三层境界:淡然一笑,无所为又无所不为。
淡然一笑,与佛祖的拈花一笑有相似之处,却没有佛祖的高深。佛祖的智慧是不可言说之妙法,不可言也不语,心与心的相通,有了就真的有了,没有的强求也可得。而心理教师的淡然一笑,是一种通透的理解与彻悟,行的却是一个可言可说的法门,通过言行告知中心学员,开解他人并达到修通与豁然开朗,并放下苦恼得到快乐之法。淡然一笑与拈花一笑有本质的相通之处,但在外现上方式而不一致,佛家注重的悟,不言,心理教师注重的是导,言说,在境界上自然佛祖的为上。
比如登山,能够坚持到这个程度,坚持爬到山顶或者近于山顶的人,已然不能用热爱来表达对于心理教育的情感了,古往今来能够达致顶峰一览众山小的人数,都有一种情怀,或是济世救人,或是胸怀大志,身体力行。心理教育这个行业,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怀,没有一定的牺牲精神,是无法到达顶峰,也无法放下小我,进入大我的境地,通彻人性,悲悯众生。终于登上山峰,亦如马斯洛所言高峰体验,所有经历的苦难,所有付出的艰辛,在顶峰上将风景尽收眼底的快乐,真真愉悦不能自已。
坚持到这个份上,一定是平凡的人,从平凡走来,却又走向不平凡,做出不平凡的事。坚持到这个地步,已非名利之欲所能驱动,一定是有一种更高的追求,更大的情怀,否则不足以支撑直到现今,是故,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但同样一定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最执著的那一批人。
第三层境界的心理教师特点,与第一层完全相反,不强调技术,不讲专业用语,与他人的交流都是最平常不过的语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平平淡淡,如水无味,却又让人受益良多。与第二层心理教师相比,多了更多的人性的关爱与呵护,方式上更灵活,也更有主动性。整体来讲,心理教师对中心学员的把握更准确,更到位,而采取的回应也更有针对性。
那么有过高峰体验彻悟人性的心理教师,在助人的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呢?
我想,应该是那种老子的无为之境,但心理教师要将无为通过有为而呈现出来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与这样的心理教师在一起,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你感受不到任何负面情绪,也许他什么也没有说,却令你有深深的震撼,也许他只是微微一笑,你却知晓他对你最深的理解与尊重,也许他只是默默的陪着你,你却有得到莫大支持与理解。也许,你与他在一起一个小时,一句也没有说,当你起身离开时,你已经想通了一切,你已经有了最理智的解决与放下。
好吧,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样的心理教师不会刻板,会更加的灵活,无论你的话题是什么,都可以得到深入的理解,给予贴心的回应。中心学员就如同一个哭闹的孩子,面对一个深情的母亲,会慢慢的融化在母爱浓浓的海洋里,如此的安定祥和。心理教师只是一个人,却有着巨大的张力,鼓励着你并支持你做最好的自己。心理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恰到好处的呵护,你的困扰,都会在他的交流与沟通中得到良好的回应的与处理,在人性上得到最亲切的呵护。
同样面对中心学员的质疑与指责,你不会看到心理教师的情绪波动与难过,相反面对你天崩地裂的情绪,他还是会真诚的理解与支持你,与你在一起。你看不到心理教师的矛,也看不到咨询师的盾,他一如既往的深情,并不会因为你的冲动而放弃而拒绝。他会默默的等待你的回归,你的释然。无论你有什么起伏,你都会看到他像山一样的稳重与踏实。
心理教师与中心学员的意像,如同大地与海浪。当海浪带着汹涌的情感急匆匆而来时,或急如飞车,或怒如狮吼,或狂如张飞,面对大地的沉稳,在宽广而温暖的怀抱里,慢慢平静下来,安定下来,如同飞鸟入林,如同小鱼入河,身归而心安。
心理教师的无为又无所不为的境界是如何修炼而成的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定是在最苦的环境,经历最难的磨砺才会绽放芬芳。
一个优秀的心理教师,也一定是一个苦难的亲历者。如果想要带领中心学员走出他的痛苦,你必须要比中心学员更大的能量与能力,否则不是你帮助求助者,而是中心学员帮助你。也许你看到了心理教师在不动声色之间化求助者的痛苦为欢愉,你认为如何简单,我亦可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越是轻描淡写越能彰显深厚功力。这份功力从何而来,我想是一种人生的积淀,是一种智慧的凝聚,是无数的砥砺而成就。
没有经历苦难的心理教师,人生会显得相对单薄,在体验的深度上会无法与求助者达到深入
的融合的共情。而经历过太多苦难的心理教师,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走不出自己的心魔,面对中心学员的痛苦,会被再次激发出过往的伤悲,而导致双方的困扰。那么优秀的心理教师一定是可以相对较好的化解自身的苦痛,实现自身的突破并走出过往的困境,并实现真实的彻悟,才会有一种淡定从容的微笑容纳中心学员的伤悲,理解你的伤悲,却又不受影响,点化并带领你走出这份伤悲。
无为,其实来自有为,而有为一定是经历太多的波折获得很多的教训,才会慢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你经历过太多的失败,并以此为坐标,下次再走这条路就不会再犯相同的或者类似的问题,注意风险,排除障碍,安全的走过这片人性的沼泽。无为又无所不为的境界,其实是经过无数次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之后的积累,书面的说法是教训,更直接的说法就是死了很多次。只有真正死过的人,才会明白活着是多么的有意义,才会珍惜生命。
那么作为心理教师,注意以下几点,可以慢慢到达此境界:初心正,忘名利,戒贪欲,识人性,心态平,事从慢,顺大势,走大道,无所为,无所不为。
至于如何理解,如何去做,大家慢慢理解思考吧。
第三层面境界的心理教师会带给求助者什么感受呢?
作为中心学员,在你有困难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心理教师,真是一种福气,这种福气不能单纯用缘分来形容,其实更应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当然很多人会说,我有钱,什么的心理教师找不到呢,这个还真不是,有时候钱是可以解决很多实质的问题,但钱一定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内心的困扰,强调的是天时地利及人的有机结合。
一见到心理将教师,你可能会觉得这人很普通啊,在马路上一抓一大把,但通过交流,你会发现从内而外散发出人性的智慧与光芒,他的言行举止总是恰到好处,不可以增也不可减。他不仅是静的,也是动的,不仅是活泼的,也是可爱的,不仅是灵活的,有时候也会固执的,有时候会很真诚,有时候也会胡闹,但你没有发现他对你的任何不尊重,他的所作所为,都出于对你的关爱与呵护,保护你的自尊,又给予你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在心理教师的面前,你感到安全与自在,如同沐浴在阳光里,徜徉在春天里。咨询师像一个温暖的怀抱,任由你折腾翻闹,心理教师总是淡淡而深情的包容着你。给你空间,也给你时间,允许你释放,也让你成长。你觉得心理教师不仅在你的面前,也在你的心里,不仅看得见,也能抓得着。你觉得他近,觉得他亲切,心与心的联系很通畅,不用为不理解而失望或者抓狂。
在心理教师人性光芒的照耀下,中心学员温暖而舒心,看到了自己的脆弱与迷茫,在这份迷茫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与成长,看到自己的欠缺不足,更看到自己巨大的成长空间。如同鱼儿在河流中畅游,如同鸟儿在森林里愉快欢歌。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心理教师的三层境界,仅仅是个人的总结与体验,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理解一二。而真正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其实并不是严格的区分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层次,同时也会根据中心学员不同时期的不同事件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灵活处理,总之心理教育是一件无法量化,也无法模式化的工作,需要的是每一名心理工作者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心学员特点,给予相应的最优化回应。即使是最优秀的心理教师在面对同一个求助者时,也会采取不一样的思路与方法,所以在教育上无从去比较,只能去体会,只能让中心学员自己去体验,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教育如同登山,走进他人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人的故事,如同看电影电视剧,可以为求助者感动,流泪,但看完电影电视剧,还要从剧情中走出来,继续自己的生活。大多数的心理教师,一般都有很强的共情能力,能理解中心学员的情绪,困难,感同身受,但只有极少数的心理教师,能从求助者的情绪漩涡中全身而退,用自己的智慧与专业带给中心学员更大的领悟与释然。
是故,佛家所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亦是此理此道。
有人会问,谭老师,你在那一层境界,你成功了吗?我想说我还在登山,还在路上,一直在努力,因为人生路上,不只有一座山,前方永远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当下的自得。
愿遇一人,淡然一笑,相伴而行,不枉此生。
上海浦东新区关兴教育培训中心心理组组长:谭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