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孩子才对(改写)
时间:2010-10-20 00:00 阅读:3139
这样教孩子才对(改写)
現今的教育者希望給孩子自由,卻沒有深入理解到:真正的自由,是从自我规范而来。失去规范的依靠和引导,孩子只会因乱无章法而迷失,最后被迫在社会的残酷現实中辛苦求生。父母师长不愿勇敢管教孩子,給孩子可依循的規矩,反而会把成長的重担全由孩子自己承担。
過去几年来盛行无人管束的教育模式,导致孩子表現出一种令人无法忍耐的、自我中心的挑战态度,這些孩子很像蘇利文老師出現之前的海倫.凱勒:太多爱,太少紀律。他們始終期盼情感上與物質上的馈赠,沒有學会放弃,他們依照著「我。一切。立刻」的方程式過日子。
這些孩子在很正常的环境里長大,不缺慈爱的父母,但是他們既不識界限,也不知挑战為何物,經历不到紀律与清楚领导的正面影响。父母,多半時候都是無微不至,为孩子們鋪平所有的道路,永遠都支持他們。
儿童及青少年這种染上了浓浓自恋色彩的挑战态度,是過去几十年中使人十分恼火的教育現象。缺乏接受严厉与與乐趣的态度,加上自憐,以及一种无法滿足的消費欲望,使得許多青少年的生活从此成型。成長中少不了的喝酒、吸毒與吸烟,更将他們推向無人管束的境地。
紀律能治療孩子的行为問題
1882年,美国有一個又聾又啞的二歲小女孩。父母親同情她,悉心照料她,盡可能滿足她的每一個願望,卻使她變得自私自利到了極點。她利用她的需求、願望和侵略性,来折磨她的家人。無計可施的父母于是請来一位訓練有素的教育人員。這位女老師很快就進入情況,並且展開一埸耗盡所有人力气,而且几乎是苛求的長期教育過程。在她的权威之下,這位有天賦的女孩終于學会服從。
在這場施以紀律的過程中,女老師試著喚起女孩創意十足的才華。實驗很成功,她教会女孩服从之后,緊接著发展她的天資。女孩在1904年以優異的成績毕业于雷地克里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后来成为举世知名的作家——她就是海倫.凱勒。
這個勇气十足的实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蘇利文老師深爱海倫,而這份爱使她有正當的理由強制她服從。這個罕見的紀律化的故事,蘊含著一个教育的真理,那就是和一个孩子進行紀律與爱的对話。海倫.凱勒的童年故事清楚地告訴我們,缺乏紀律将使孩子的生活杂乱无章,罹患心理疾病,而一個孩子能透過紀律,重新找到健康正常之路。
大人的权威給孩子安定感。他們需要大人給他們方向感和立足点,作为他們的模范,为他們立下目标、划定紀律的界限。這些具體有形的規范,如处罰、仪式化的习惯、生活常規,其實減輕了孩子的負担。当孩子进入發覺自我的青春期,权威会跟他們磨擦冲突,却也有鼓励他們超越界限的作用,讓孩子从中成長。
海倫.凱勒如果沒有蘇利文老師严格、坚毅的爱的紀律,只能在父母的同情和溺爱里沉淪。因为紀律,貝多芬的音乐天賦才得以發展、提升。品格、教養的建立,关键就在于紀律。紀律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練習,練習,練習!重复是一切事物之母。教養必須成为第二天性,就像呼吸或消化那样,不必透過理解,就能發揮作用。」「要把孩子教导成規範的主人,而非成为規範的奴隸。」家长「忍心」要求孩子服從紀律,小處的坚持,為孩子建立秩序,讓孩子有更多餘裕發展自己,掌握未来的幸福。
有一些振奋人心的例子,讓我們知道青少年能在亲切关怀但严格的领导之下,透過共同参与一项让他們放手去做並且從中成长的計划,而贏得自信。柏林爱乐交响乐园的总监賽門.拉圖和英国芭蕾編舞家馬尔度,与两百五十個孩子一起排练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並且把這埸演出準備的過程拍成紀錄片《舞在柏林》。那位编午家最常提到的詞就是「紀律」。
紀律是青少年建立对自己創造力之信心的先決條件。观众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這些孩子如何在严格紀律之辨證,以及編舞家充滿愛的饋贈中得到發展。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假使有人信任、說一不二地要求孩子,同時讓他們在團體中相互影響,青少年能被引領到何等的高度。每一個从事教育的人,都應該看一看這部影片,了解自己有权力訓練青少年遵守紀律。
编者按:这篇文章请各位家长认真学习,这是你们,也是我们中心矫正“问题学生”主要理念与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