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3301889869
13918071666
传真:021-50805239要相信教育仍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开学日牵动着无数父母的心,就在许多家长动用一切资源为新生保驾护航时,一位成都的父亲对拿到高校录取通知的女儿说“上大学无用”,宁可出钱给女儿开店也不愿为女儿交学费。这不是一位父亲的执念,在网络上的有关调查中,七成网友赞同“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似乎“读书无用论”在现代又生滋孽,然而不能简单地把“读书无用等同于“教育无用”,毕竟大多数网友支持要学习,而那位父亲也让女儿读到高中毕业并参加了高考,如果录取通知来自清华、北大,相信他就不会说什么“上大学无用”,而是坚定地出钱交学费了,所以在这样一个似乎“反读书”的案例中,也仍然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对于知识改变命运并没有产生分歧。只不过对于上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去衡量教育的投入收益比,人们有了更多的评价基准。上大学不再是秒杀一切其他选择的独木桥.
事实上,教育成本的快速上涨加剧了社会评价的分化,其中高等教育成本尤为明显。在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前,大学基本上是免费教育;改革之后,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急剧上升。零点调查2005年的报告显示,40%至50%的城乡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供养孩子读书,同时教育的投入回报率也在上升,据香港中文大学张俊森团队的研究,中国城镇地区在职职工年均教育回报率从1988年的4%猛增到了2001年的10%左右,从1988年到2009年大学学历职工与高中毕业职工的年均工资差扩大了近40倍。在教育成本和回报率双双上升作用下,教育的跨代流动性在降低。也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更有能力和意愿为子女教育投入,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会更高。这从清华、北大的学生来源比例可窥一斑:今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14.2%,如果以2010年清华大学新生中村生源占17%作参照(假设北大、清华录取比例大致相当),那这一比例明显在减少,而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中村孩子占60%以上。
无论是“读大学无用”还是抢购“学区房”,无非是从正反两面诉说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这并非意味着普通教育无用,而是因为优质教育的回报率远远超过普通教育。对有能力的家长来说,投资教育仍是短期内回报较高的。对国家来说同样如此,进一步提高大学
质量,让更多人公平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能为经济转型培养合适的劳动力,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