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3301889869
13918071666
传真:021-50805239当道理讲不通时 不妨试试讲故事(转载)
余儒文 绘
读者咨询:
吴华你好!我的儿子今年3岁了,他特别任性,还特别爱哭闹,这让我们全家都很抓狂。玩具坏了,他会哭闹;东西找不到了,他会哭闹;总之,只要有什么事情稍稍不合心意,他就会大哭大闹,哄也哄不住,批评也没用,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就因为这个哭闹,我有时候真是气得不行。有什么办法吗?
一位着急的妈妈
孩子可能处在秩序敏感期
这位着急的妈妈面对的情况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很普遍。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否听说过“敏感期”的说法。从来信情况看,这个孩子可能正处在秩序敏感期,所以会表现得比较固执、任性。
敏感期这个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敏感期包括口和手敏感期(0—2.5岁)、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书写敏感期(3.5-5.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等。
对父母来说,最难挨的往往是宝宝2-4岁的秩序、完美敏感期。如果周围的环境中发生了让宝宝感觉秩序被破坏、完美被破坏的事情,他(她)就会变得很执拗。比如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非常追求完美,甚至一块不完整的饼干都可能让宝宝大哭不止。这位妈妈提到的宝宝看到玩具坏了、东西找不到了会哭闹,都是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宝宝很典型的表现。
那么,面对这个阶段的宝宝,宝宝的照顾者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不要觉得宝宝是故意任性耍赖,是无理取闹,孩子的行为是这个年龄段所决定的,家长要多一些理解和耐心;另外,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批评和讲道理确实都很难奏效,在理解宝宝情绪,尽量尊重宝宝要求的前提下,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就是讲故事。
讲道理讲不通 可以讲故事
对幼龄的孩子来说,讲道理他们往往听不懂,而讲故事则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说针对来信中这个宝宝的情况,妈妈可以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不要说教味太浓的,而是想象力丰富、符合孩子口味的故事。网络上一位网名是“渡渡鸟文摘”的妈妈曾经分享过她原创的一个小故事,我想推荐这位妈妈讲给宝宝试一试。
故事的梗概是,一位妈妈带着宝宝在公园里玩,宝宝遇到了一连串不开心的事情,忍不住大哭起来。他哭的声音是“哇——哇——哇”,断断续续的,原来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小人儿在大树上用一个网兜把宝宝的哭声捞走了。树上的小人儿把捞来的哭声收集起来,第二天,宝宝看到公园的草地上落满了露珠。妈妈带着宝宝又到公园去玩,宝宝遇到好几件高兴的事情,禁不住大笑起来。他笑的声音是“哈——哈——哈”,断断续续的,原来是树上的小人儿用网兜把宝宝的笑声捞走了。小人儿把宝宝的笑声收集起来,第二天,宝宝看到公园的大树上洒满了阳光。
具体细节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加以补充。我曾经在女儿哭闹的时候讲过这个故事,孩子听着听着就笑起来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妈妈们可以到故事书上去找,也可以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原创出自己的故事。
孩子有问题 故事知道怎么办
除了爱哭闹,还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宝宝的行为问题,比如宝宝不肯吃饭、不肯睡觉等,都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办法来解决。我女儿很小的时候不肯吃药,我就给她讲“身体小卫士白细胞”的故事。宝宝生病的时候,身体小卫士白细胞就奋起和病菌打仗,但是,病菌的部队好强大呀,勇敢的白细胞快撑不住了,需要援兵了。宝宝赶紧吃了药,药水里面的援兵迅速赶到战斗现场,白细胞又获得了力量,很快打败了病菌。这个故事在孩子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每次吃药都非常顺利。
还有的父母会针对宝宝的行为DIY一些小故事。例如一位爸爸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开始讲一个系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小女孩,每天女儿经历了什么事,睡前讲故事的时候,这个主人公也会在故事里经历类似的或者相关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办法对于非常年幼的孩子是不错的,可以让孩子换一个视角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得到自己并不孤单的心理安慰。更重要的是,爸爸的做法本身就传递出了很多对孩子的爱和关注。
当然,家长DIY自己的原创小故事也是个技术活。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字能力,还需要多看多读多讲好听的故事。在本期《亲子阅读》栏目中,我也会推荐几本相关的书籍给感兴趣的爸爸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