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缺乏陪伴孩子不会说话
时间:2013-10-28 00:00 阅读:2903
0-3岁,缺乏陪伴孩子不会说话
2013年10月24日 B叠20 :升学周刊·留学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1
陈默:著名儿童心理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青少年心理专家
□记者 肖波 实习生 彭越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的祖父母或保姆总是习惯于将孩子束缚于小小的学步车或者摇篮里,其实,这两个普遍存在的育儿误区容易耽误婴幼儿的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发展。学步车不利于孩子学走路,缺乏陪伴更会让孩子学说话发生障碍。
0-3岁是幼儿动作发育,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视觉神经,认知能力也能通过适当训练得以提升。
教会孩子走路是许多家长面对的一大难题。0-3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就是拥有独立的行动能力,从理论上来说,动作发育是神经发育的外在体现,也就是说,幼儿能否顺畅地进行爬,行走与跑跳,与神经发育息息相关。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过多的行动限制甚至会导致孩子的感觉系统失调。
语言发展也是家长在育儿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相关研究,2岁左右是孩子语言能力提升的黄金时间,家长不必心急过早教孩子说太多的话。有的家长急于让2岁多的孩子学习背唐诗、讲英语,这时不但孩子的智力水平跟不上,还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训练孩子说话时,也有一定的技巧:比如家长应该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引起孩子的注意,尽量使用短句便于孩子模仿,多重复句子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在孩子说得好时多给孩子拥抱、表扬等鼓励。
除了语言与行动家长比较容易注意到的部分,婴幼儿的视觉发展与认知能力提升相对不那么明显,但同样重要。视神经发育与胎内环境有关,家长在发现有斜视或弱视可能后,应立即带孩子矫正,治疗得越早,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家长或许会发现孩子很容易被颜色鲜艳的球状旋转物体吸引,也容易对一个物体快速地失去兴趣。其实,这与婴儿认知特点的“习惯化”以及“去习惯化”有关,家长应该抓住这个特点,一方面用孩子习惯的物体培养其注意力与认知能力,也应该不断变化目标物,防止孩子感到厌倦。
上述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营养的支持。一般来说,母乳的作用是任何进口奶粉都无法替代的,在一定年龄段坚持母乳喂养,对于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