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布条捆绑”孩子的回家路
时间:2014-04-17 00:00 阅读:3368
一个“被布条捆绑”孩子的回家路
杨若云
“医生,只要能治好我的儿子,就算是把我的命拿去都行!”2014年1月,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刘大爷牵着一个男孩走进蒋燕清主任的诊室,男孩的双手被布条紧紧地捆绑着。他叫小宝,患有自闭症,他眼神茫然地注视着前方,没有焦距,双手在挣扎着。
无法生育 收养弃婴
在蒋燕清主任的劝说下,刘大爷才把孩子的双手解开。刘大爷抹着泪说:“蒋医生,我们也不想这样对孩子,可是如果松开,他不仅会自残还会伤害别人……”
家住河南信阳的刘大爷是农民,老伴因年轻时落下妇科病而无法生育。没有孩子的日子虽然有些冷清,但两人感情很好,生活也算幸福。2002年的一天,刘大爷在附近的河边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男婴,于是收养了这名男婴。经过老两口的细心养育,孩子一天天长大。刘大爷给孩子起了个名叫小宝,小宝的到来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天降灾难 孩子患病
转眼小宝两岁了,可是不但不会说话,还不怎么看人的眼睛,不跟小朋友玩,也不玩玩具,逗他也没有什么反应。刚开始刘大爷以为孩子是耳朵有问题,就带着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耳朵,但是检查结果听力正常。
根据耳科医生的建议,刘大爷又带孩子到儿科检查。坐诊的老医生让孩子做完几项检查后,给高速刘大爷,孩子患的是自闭症,并告诉他这种病目前医学上难以治愈。听到这个结果,刘大爷如遭五雷轰顶,瞬间瘫坐在了地上,半天都站不起来。
求医无果 病情恶化
为了给小宝看病,刘大爷拖着年迈的身子带着小宝寻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尽管老俩口靠种玉米为生,经济非常拮据,但为了孩子,只要有一点钱,他们都会带着小宝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小宝也十岁了,但自闭症不仅没有实质性的好转,近两年来性情还变得容易暴躁、发狂,严重时甚至会自残。他会用手不断地击打面部和胸口,常常把自己的脸、手、胳膊打得血肉模糊。近两年来,刘大爷为小宝擦药水、包扎伤口成了家常便饭。“我和老伴晚上睡觉都睡不安心,要盯着他就怕出意外。”刘大爷满面愁容地说,“他看到别人脖子上戴的链子时,就会要上去抢,如果不给就会动手打人。现在孩子长大了,力气也大了,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制止他,为防止孩子自残和伤及无辜,我和老伴只能将孩子的双手用布条绑起来。”
幸遇良医 喜获重生
直到2014年1月份,经一位患儿家长的介绍,刘大爷带着小宝来到了上海求医,这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蒋燕清主任跟小宝进行简单的交流,问他爷爷叫什么名字,哪里人等简单的问题,都没有任何反应,说话逻辑性很差,只会简单的语言,智商跟两三岁的孩子差不多。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小宝的自闭症已经很严重了。蒋燕清主任采取生物调序复元疗法结合中药调理和康复训练为小宝进行康复治疗。接受治疗三个月后,小宝的病情就有了很明显地好转。
最近一次出现在蒋燕清主任的面前时,小宝是自己一个人独自走进去的,还叫了一声“奶奶好” 。这样的变化让蒋燕清主任都感到惊讶。跟在后面的刘大爷跟蒋主任说,孩子现在不仅没有自残行为了,还会自己穿衣,有时还主动要求出去跟小朋友一起玩。这些巨大的变化,在刘大爷眼里都是孩子通向光明未来的希望。“我们也不指望孩子有大出息,就是希望他能与人正常沟通,在我们都走了之后,他自己能知道回家的路……”
鉴于小宝一家的特殊情况,医院为小宝申请了由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六一天使基金”,以减轻刘大爷一家的经济负担。如果说遇到胜似爹娘的刘大爷夫妇,是小宝人生的第一大幸,那么遇到蒋燕清主任就是小宝的第二大幸。
专家分析:
由于小宝的病情被拖延了十年多,没有抓住黄金干预治疗期,所以小宝很难康复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只能尽量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治疗自闭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诊断发现,尽早进行治疗和训练。”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是发病初期,通常就是在1到4岁。临床发现,如果自闭症患儿得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70%以上的孩子都能恢复到正常孩子水平。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